如今,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视室内空气质量(IAQ),但一些过时却根深蒂固的观念,仍然在影响技术选择和运营策略。澄清这些误区,是打造更健康、更高效、更可持续室内环境的重要一步。

以下是五个最常见的误解:
❌ 误区一:过滤级别越高,空气就越好
事实:“好空气” 的定义是多元的 —— 既需要有效过滤颗粒物(如 PM2.5、粉尘),也需兼顾细菌病毒的去除,同时还要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效率与能耗平衡。对于传统介质过滤器来说,更高的过滤效率通常意味着更大的阻力。这会迫使风机加大功率运行,增加能耗,同时还可能限制气流,减少洁净空气的输出量、降低制冷/制热效率,最终反而无法真正改善室内空气品质。

❌ 误区二:频繁更换滤材是无法避免的
事实:现在新一代的空气净化技术中,已经出现了可水洗、可重复使用的滤网,这大大减少了耗材浪费,也降低了维护频次和采购管理成本。

❌ 误区三:所有电子空气净化设备都会产生有害臭氧
事实:不少消费者因担心臭氧污染,排斥电子净化设备,但事实上,其是否产有害臭氧,并非由“电子净化”技术本身决定,而与设备设计、生产标准等密切相关。通过优化高压电极结构,稳定控制电压,加强绝缘性,设置电压保护等,就能将臭氧释放量严格控制在安全值内,爱优特微静电技术更凭借先进介电材料等创新方案,实现无臭氧*释放,保障使用安全。

❌ 误区四:拦截颗粒物就等同于消毒杀菌
事实:真正有效的 IAQ 解决方案,不仅要高效拦截颗粒物,更需具备主动杀灭细菌、病毒等病原体的能力,且设备需通过专业消毒机认证,才能从 “捕捉” 到 “灭活” 形成闭环防护,切实降低空气传播风险。

❌ 误区五:只看购买成本,不看重长期投入
事实:室内空气质量方案的实际价值,应该看“总拥有成本”(TCO),这包括能耗、是否需要更换耗材、设备寿命等多个长期因素。

随着全球标准不断提升,那些在健康保护与可持续性之间取得良好平衡的解决方案,正在成为主流选择。
在你的项目中,最常遇到的是哪一种误区呢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。

无臭氧*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报告(编号:NCSA-2024AC-0096)表明实测臭氧浓度未增加。